/zytemplate/tpl340323/images/banner02.png||
/zytemplate/tpl340323/images/banner02.png||
/zytemplate/tpl340323/images/banner02.png||
/zytemplate/tpl340323/images/banner02.png||
/zytemplate/tpl340323/images/banner02.png||

让“期权腐败”变现化为泡影

时间:2024-12-04 15:19    来源:固镇县纪检监察网  

近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来自监督一线的报道栏目刊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排水工程管理处原党委书记、主任杨侃严重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杨侃利用职务便利帮助不法商人承揽工程,并口头约定形势不那么“严峻”“安全”的时候再收好处费,是期权腐败的典型表现。

随着反腐败斗争走向深水区,传统腐败新型腐败交织,各种隐形变异、曲线敛财、翻新升级的新型腐败和隐形腐败层出不穷,“影子公司”“影子股东”“虚假交易”“期权腐败”“政商旋转门”等贪污腐败行为,往往披着“合法”的隐形外衣,让贪污腐败行为更加隐蔽复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聚焦腐败新特点,不断创新反腐思路,才能实现“精准反腐”“精准打击”。

筑牢思想防线,提升拒腐“免疫力”。防治期权腐败,必先破除贪腐之欲。要以学铸魂,健全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信仰、增强党性,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要以纪为尺,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把党规党纪融入支部学习、教育培训全过程,让党员干部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要以案为鉴,创新警示教育形式,多角度挖掘典型案例,推动党员干部把“写在纸上的教训”变成“记在心里的敬畏”;要以廉润心,将清廉理念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制度“执行力”。防治期权腐败,根本上要靠法规制度。“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就是钻了制度的漏洞,如果不及时堵住制度的漏洞,必然会演变成大贪大腐。因此,必须深化源头治理,强化制度建设,及时堵住制度漏洞,扎紧制度笼子,防止权力任性。推进以案促改,通过深刻剖析查办的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典型案件,深入查找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上的制度运行短板,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促进秉公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为民用权。  

创新监督手段,提升惩治“震慑力”。防治期权腐败,强化对权力的监督是关键。一方面,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应对新型腐败。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利用数据关联性监控评估腐败交易;建立新型腐败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分析,研究新型腐败和隐形腐败发生发展的规律,建立权力可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另一方面,要延长监督链条,细化公职人员离职审批程序和离退休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强化对关键岗位、重点人群从业情况、财产变化、投资参股等关键环节的跟踪监督,最大限度减少监督盲区。同时,要坚持“零容忍”态度查处期权腐败,依法严惩重罚,及时通报曝光,形成强力震慑,让搞期权腐败者知止收手。

反腐败斗争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应当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在落实好“常”“长”两字上下功夫,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精准发力、持续发力,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